地址:海口市大同路华发大厦A1708室
电话:0898-66712806 18907571662

    13岁的内心世界,我来教你读懂

    01

    “13”是个神奇的数字


    在西方被视为禁忌。


    《最后的晚餐》中的犹大是聚餐的13个人当中的第13个,也是出卖耶稣的叛徒,从此13就成了西方人眼中背叛与出卖的代名词。


    北欧诸神中的火神洛基,欺骗并害死了自己的亲兄弟——光明之神巴德尔。


    而洛基在诸神的排名是第13位,在巴德尔的葬礼上他是第13位吊唁之人,于是13又是邪恶和狡诈的象征。


    但13在东方却被视为吉祥。

    佛教里的13是大吉数,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,代表功德圆满;


    许多寺庙诸如布达拉宫、天宁佛塔都是13层;


    再比如少林十三棍、兵法十三章等,都是吉祥、尊贵的象征。


    今天谈到的13岁,恰如西方和东方观念的混合体,13岁左右的孩子,犹如神魔同时附体,亦正亦邪。


    家中有一个13岁的孩子,一定会让你有坐过山车的感觉,惊险刺激,高潮和低谷交替出现,让你爱恨交织不能自拔。


    社会、文化、家庭、学校的影响、学业的压力、生理原因等,都让13岁充斥着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
    而今天讨论的只是他们的情绪,本文说的13岁指的是11岁到15岁之间的群体,是孩子与成人的分水岭。


    而我不谈他们的问题,因为我们认为的问题,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都是正常的。


    所谓“问题”“叛逆”“青春期”等字眼,不过是我们按照自己的理念给他们贴上的标签。


    也要放下“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”的魔咒,我们只是一起走近他们,看看他们的情绪是如何影响自己,以及和家长的互动关系。




    02

    13岁孩子的情绪

    和具体事件关系不大

    这一点很容易被家长误解。


    小飞今年刚满13岁。


    期末考试成绩退步了不少,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交给了妈妈,并扬言下次月考前不再玩手机。


    妈妈正在为小飞的成绩生闷气,见小飞主动交出手机不禁喜出望外,觉得孩子一下长大了,懂得了取舍,并为小飞的自律窃喜。


    谁知刚过一天,小飞便开始抱怨,嫌没手机不方便,没法联系同学,没法听音乐,更没法查作业资料。


    抱怨渐渐变成了愤怒,摔摔打打、骂骂咧咧,和妈妈顶撞,连续几天,妈妈实在受不了了,和小飞吵了一架,结果两败俱伤。


    于是,妈妈把手机还给小飞,嘴里说:“你爱咋办咋办吧。


    这时,只见小飞发疯似的大吼,眼睛瞪得溜圆,好像妈妈是他的仇人,继而把手机“狠狠”扔还给妈妈,大声喊:“我又不是这个意思!你脑子有问题吗?


    妈妈拿着手机盯着小飞,半响说不出话来。


    小飞的妈妈错就错在,把小飞的情绪和玩不玩手机联系在一起了。


    这是家长普遍的误解,然而对青少年而言,糟糕的情绪和具体事件无关。


    看似小飞是为不玩手机发脾气,事实并非如此。


    他是在为自己不能做到自律而焦虑。


    许多孩子都是这样,为避免更糟糕的情绪,会把事件归因为另一件事,从而避免情绪进一步恶化。


    这件事相当于对自己的惩罚,自我剥夺了一种快乐,等到情绪慢慢好转,就会再次想获得这种快乐,撤回惩罚。


    小飞的例子很典型,由于不能接受考试失利带来的羞愧感,继而把原因归为玩手机。


    把手机交出来就是一种自我惩罚,以剥夺玩手机的快乐来表明决心,也避免妈妈对他进一步的“羞辱”。


    当这种羞耻感慢慢消退,就会觉得惩罚太大,小飞生气的原因是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而懊恼。


    妈妈归还手机更加强了这种懊恼,会增强小飞因“缺乏自制力”导致的羞愧感


    此时,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冲突的。


    许多家长会发现,当孩子情绪激动,说的都是“气话”,你若当真,他们会更恼怒。


    当他说不看电视、不去补习班、不吃饭、不上学、不玩手机、不复习的时候,你若是真的配合了,真不让他看电视、真不给做饭……


    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

    他需要的只是把这样的情绪“表演”给你看,你看见就行了,千万别较真。


    你只需要理解:他们就是发脾气,和当下这件事关系不大。




    03

    13岁的情绪天空阴晴不定,

    乌云来的时候不需要什么原因


    很多孩子不像小飞还能找到“手机”作为替罪羊,他们会莫名的发飙、莫名的悲伤,而你根本找不到原因


    • 最常见的就是放学回家脸上写满了不开心;

    • 躲进自己房间不吃饭;

    • 或看啥都不顺眼;

    • 或把最爱的毛毛熊扔到床下;

    • 或把头埋进被子默默流泪

      ……


    而你就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不知如何是好。



    此时,你最容易犯两个错误:追问和安慰。


    你正在被他带入,就像一部悬疑片,他给了你足够的线索,吸引你去破案,但你不知道那是个“陷阱”。一旦你开始追问,就已经掉进了陷阱。


    你的疑惑和好奇会引发一场灾难,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。


    比如开始问:怎么啦?发生什么了?谁惹你了?老师批评你了?同学欺负你了?小强没和你一起?


    这样的追问换来的结果往往是:沉默和烦躁。


    孩子要么一声不吭,要么大声说:“别问了,烦死了!”


    因为你的错误在于:非要给情绪找一个原因。


    事实上,


    第一,孩子很可能没有具体原因;


    第二,他也不知道,就算知道也会被你的追问所“强化”。


    比如被老师冤枉了,但知道了又能如何?只能强化这个事实,被冤枉的委屈感并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他现在的情绪你是否接纳。


    而就算你知道了原因,接下来就是安慰和说教,这简直是13岁孩子的紧箍咒:


    别烦了、快吃饭吧、还不赶紧写作业、这又不是你的错干嘛生气、没事儿的别着急、没啥大不了的、这又怎样、睡一觉就好了……




    04

    你所有的安慰都是“强化”

    你已被带入,你正在为他的焦虑而焦虑,事实上他的焦虑让你很不爽。


    你一方面安慰孩子,一方面是在安慰自己,不让自己为了孩子的苦恼而着急。


    面对这种无厘头的糟糕情绪,你只需要做到两点:在场、淡化。


    你只要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:你在,你知道了。仅此而已。


    不急、不催、不问、不火,就是  不强化。


    “强化”这个东西对处在情绪中的孩子来说,无所谓好坏,只会增加他“认为此刻不够好”的感受。


    他若真想让你知道自然会说,你不需要上蹿下跳心急如焚,当然也不能忽视当作无所谓。


    你要让他感受到你看见了他的难过,把你的波段调到中立位置,陪着即可,切不可夺门而去逃避自己的焦虑。


    你会发现,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“破涕为笑”,自己把自己给整明白了。


    像一个3岁的娃娃依偎在你身边讨巧,嘴里说着让你酥麻的甜言蜜语,给你捶背或给你来个熊抱。


    这正是13岁的可爱之处,烦恼在爱中消融得很快。


    没错,就是他,13岁孩子的内心就是天使和魔鬼并存。




    05

    他们就是自相矛盾

    甚至相互对立的

    许多焦虑的妈妈向我反馈,他们13岁的“祖宗”对她们的要求自相矛盾,让她们不知所措,怎么做都是错。


    是的,你的感受是对的,你感受到的就是他们内心实际发生的。


    他们就是这样:


    • 感性与理性一起

    • 爱与恨交织

    • 责任与逃避并存

    • 独立与依赖共生

    • 敏感与粗心同行


    矛盾是必经之路,他们就是要经历这些历程,这是通往自由的自然整合,这不是问题,是事实。


    如果你不理解,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13岁,那段美好又困惑的岁月,有矛盾和冲突才会困惑,而正是不断整合矛盾之后才能收获美好。


    你无法理解这个成长阶段的自然属性,就会增加自己的焦虑。


    有一位敏感的妈妈饱受折磨,找到了我:


    她14岁的女儿佳佳从小乖巧懂事,最近半年却性情大变,不仅开始浓妆艳抹、擅自剪掉长发,而且还打了一排耳洞。


    最让妈妈接受不了的是,佳佳一脚踹烂了房门,原因居然是嫌做的菜太咸了。


    佳佳的妈妈神情黯淡,一脸抑郁,她怎么都想不明白,曾经引以为豪的女儿居然如此“伤害”她。


    觉得生活失去了盼头,希望破灭了,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。


    “还有什么特别的事吗?”我平淡地问。


    她有些吃惊,瞥了我一眼,没好气地说:“还要怎样特别的事?这还不够吗?”


    沉默了一会儿,好像觉得刚刚的话有些不礼貌,补充道:“也没别的,晚上还会主动钻我被窝,让我搂着,像猫咪一样乖。”


    “可我实在接受不了她踹我房门的事,她怎么做都不能弥补我的失望。”


    后来,我们一起谈了十几次,她才慢慢接受了女儿的“成长状态”。


    佳佳的妈妈正是不能接受女儿的成长方式,才会导致糟糕的抑郁状态。


    06

    所有的13岁不管如何,

    都是在做一件事:如何轻松地成为自己

    这是他们永恒的追求,也是所有“问题”症结之所在。


    这个目标对13岁而言,就是一场“艰难的修行”,充满了矛盾与困惑,这些困惑大致包括:


    如何自己说了算,又不伤害父母


    如何在没有经济支持下,做个成年人


    如何摆脱父母管教,又不惧怕未来


    如何被同学重视,又不做作


    如何不因为成绩不好而自责


    如何承担责任,又不陷入冲突


    如何让自己舒服,又让妈妈满意



    这些矛盾大量存在,任何的小事件都会激发其中一种,继而陷入困境,外在表现就是情绪的各种失控。


    作为父母,除了提到的稳定、淡化、少使用语言、不能较真之外,还要真正理解他们的矛盾。


    心理学把这个时期统称为“自我认同”阶段,只有自然度过了这个阶段,他们才会走向独立的自我。





    07

    13岁孩子自我认同的背后,

    是一种对生命的探索


    也就是说,一个人类终极命题第一次出现在他们头脑中,那就是:“我是谁?我生而为人的意义在哪里?


    对这个问题无意识探索带动了矛盾的产生,也意味着思想开始成熟,就像某种“成人礼”,准备开启下一个人生篇章。


    长大的过程就是和父母分离的过程,这种分离其实是一种丧失。他们呈现出来的所有,都是来对抗这种“丧失”,而不是针对父母本人的。


    所以,乖巧懂事了十几年的佳佳,准备改变自己的形象。


    那临门一脚踹破的不只是妈妈的房门,还是通往自我的独立之门。

    那一刻,自然状态下,谁也无法阻挡,亲妈也不行,佳佳们在用这样的形式向世人宣告: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!


    而父母们的悲伤、焦虑正是阻碍这种自然成长,用内疚和责难阻止分离。


    佳佳们懂事了那么久,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乖巧懂事原来是某种谎言,自己不需要那么讨巧让他人表扬。


    自己就是自己,而不是什么懂事的自己,这难道有错吗?


    要不然呢,用内疚让佳佳们重新钻到妈妈被窝,永远做妈妈的乖宝宝,永远不分开?


    得了吧,该反思的是小飞、佳佳等的父母们,而不是小飞和佳佳们。


    这就是天使和魔鬼共存的13岁,一群徘徊在成人与孩童之间的复杂群体。


    尊重他们原本样子吧,否则,就会出现真正的问题。



    当然,13岁远远不止这些,他们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,就像漫天的星星,璀璨亮丽。


    倘若时光倒流,我愿重返十三岁,去重温那些成长的力量……



    关于文章:作者,冰千里,客体关系取向心理咨询师,一个孤独又温暖的老男人,主要研究亲密关系和书写治疗。个人公众号:冰千里(bingqianli520)


    图片声明:文章配图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




    友情链接: 戒毒方法

    海口明心心理咨询 琼ICP备16001789号-1 技术支持:海南布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