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址:海口市大同路华发大厦A1708室
电话:0898-66712806 18907571662

    9岁男孩跳楼谢罪:那些不敢犯错的孩子,到底经历了什么?


    作者 | 米粒妈




    前几天,看到一条新闻让我心痛不已,忍不住眼泪直流。


    江苏句容一名9岁的小男孩,在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后,选择从17楼跳下,结束了年轻的生命。



    他在现场留下一封遗书,稚嫩的笔迹,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的一句话,把所有人的心都“砸”出一个大洞。


    “nai nai,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,我之到要chen fa,suo以我跳lou了。”


    不久前,深圳13岁的男孩因为寒假作业没有做完,坠楼身亡。



    不过才9岁的年龄,不过是撞碎了玻璃而已,为何男孩没有选择求助,而是以死谢罪,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地绝望和恐惧啊。


    恰如一位网友留言所说:

    “可以想见这个孩子在家里肯定是不敢犯错的,否则怎会如此惶恐不安?甚至不惜以死谢罪。”

    到底是经历了什么,让这个小男孩变得不敢犯错,也不愿意求助了?背后的原因,我想和你们一起探讨。

    01


    得不到父母接纳的孩子,内心很苦


    我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件真人真事。

    我高中的时候,同班的一位女同学恋爱了,和男友非常甜蜜。俩人情不自禁地尝了禁果,一不小心怀孕了,很不幸的还是宫外孕。

    当同学感觉身体不适,送到医院时被告知需要立即动手术,否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,同学被吓得说不出话来。然而一听说手术必须经直系家属签字,同学马上断然拒绝。

    男友十分着急,说自己代为签字是否可行,得到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,因为那时两人只是恋爱关系还没结婚。

    可是,同学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肯给父母打电话,无论大家怎么劝她,哪怕腹痛难忍到已经蜷缩在地,她也不愿拨出号码联系父母。



  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一边是不肯联系父母过来签字手术,一边是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,所有人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。


    万幸,最后女孩联系上了她的妹妹过来签字,医生在无可奈何、免为其难的情况下帮她做了手术,切除了一根输卵管,一场危急的情况才得以解决。


    在性命攸关之际,哪怕是面临无可预测的大出血、死亡风险,她也不愿意告诉父母。可以想象,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离得有多远。


    多年以后,同学和男友结婚并为人父母,她到如今都不愿和父母谈起这件事情。

    因为在她父母的观念里,女孩应该守规矩有体统,读书时谈恋爱已经是他们眼中“败坏家门”的事,如今再出了这种事,她脑海中想的只有父母把她打个半死,再无情地把她的尊严践踏得体无完肤的下场。

    她曾哭着对我说:


   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即使是与死神狭路相逢,我宁愿自己硬扛,也不愿面对父母的眼神与指责。



    多么令人心疼。


    不禁想到北大留美硕士王猛,他不归家12年,拉黑父母6年,写过一篇万字长文来控诉父母。


   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总是用指责和嘲讽的言语来对待他。



    尤其是当他被同学欺负,回家后本希望迎来妈妈的怀抱,却换来无情指责:“谁让你要出去的”,令王猛无助至极,从此关闭自己的心门,也斩断亲子之间的羁绊。


    心理学上说,父母是链接孩子和世界的第一扇门。


    当父母全心全意接纳孩子,能给孩子建立最充分的安全感,让他们有底气面对成长路上和未知世界的泥泞与荆棘。

    如果父母不愿意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,总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进行批评和指责,孩子就会本能地想逃避父母,不会更不敢求助,只能独自咀嚼苦涩。



    02

    背负“完美”枷锁的孩子,一生都不快乐


    孩子不敢犯错,不愿犯错,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被“完美”的执念所捆绑,无法直面人生的真实与复杂。


    综艺节目《奇葩说》中,有这样一个辩题:“做为家长,如果能给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,你会按键吗?”

    很多父母都说,当然要啦,既然能给孩子更好的起点,又为何要给孩子的人生留下遗憾。

    这个论点乍看之下确实没错,但仔细一想就能发现,所谓的完美,到底是父母的追求,还是孩子的追求?


    父母选择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,可否问过孩子的想法呢?


    节目中傅首尔的辩词非常动情,她告诫天下父母:“追求完美,是人生至苦。”



   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,都能明白这句话的真谛,可是一旦做了父母,我们被焦虑裹挟,害怕孩子会“输在起跑线”,担心孩子用尽一生都无法过上我们心目中的“理想人生”。


    从而选择一心盯着孩子的各项发展指标,就会容易忘记初心,当孩子还是个胎儿时,我们曾经拼命祈祷,只要他健康快乐就足够。

    殊不知,走偏了方向的爱与期待,会给孩子的成长蒙上阴霾。


    父母希望孩子考第一,再不济也要门门功课95分以上,所以会在孩子某门功课只考了81分时,对其拳打脚踢再把他丢在高速路口。



    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独特,就会一直打压孩子,否则孩子会“飘”起来。




    在部分父母眼中,孩子的眼泪和无助,可以忽略。孩子的失误或瑕疵,却绝对不能容忍。

    更可怕的是,久而久之,孩子会怀疑自己,被父母的“完美”执念所捆绑,不愿面对挫折和失败。

    BBC纪录片《交换人生》中,私立学校沃明斯特的校长马克分享了一个很棒的教育理念:

    “我们鼓励孩子去尝试和害怕,面对自己感到不自在的事情,尝试但失败了没问题,关键是重新站起来。”



    是的,失败并不是只有坏处,瑕疵也并不是只有难堪,当孩子放弃“完美”的执念,去尝试和冒险,去犯错和成长,才能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无限可能。


    03

    活出自我的孩子

    背后都站着一对“懂事”的父母


    前不久,看《我家那闺女》时,我被傅园慧再次圈粉,更忍不住想疯狂为傅园慧的父母点赞。


    有一集是亲戚聚餐,傅园慧因为亲戚比约定的时间晚到近两个小时,席间大家又只顾着自己吃饭而不互动,无论傅园慧怎么积极调动气氛都不行,后来傅园慧直接发飙,离开餐桌跑到院子里玩手机。



    不同于一般父母指责孩子不懂事,傅园慧父母轮番出来劝说,表示自己能够理解女儿的心情。而当傅园慧发泄完情绪,又回到桌前调节气氛,状态非常舒服。



    我们终于明白,那么自信开朗的傅园慧,到底是怎么来的。尤其是当比赛拿了第二,其他人都感到惋惜甚至会泣不成声,她会发自内心地爽朗回答:“我真的很满意!”

    父母的接纳和理解,是照亮傅园慧的阳光,令她充满安全感,敢于安心笃定地做自己,从不为一时的得失而怨天尤人。


    就像一位朋友说的那样:


   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,在我遭受校园暴力的时候,在我痛苦无助的时候,
    只要想到我的爸爸妈妈,我就会重新燃起勇气。
    我永远不会自暴自弃,永远不会甘于堕落,我会一直好好的活。


    只有父母愿意理解和接纳孩子,只有家庭成为孩子的避风港,孩子才能不畏困难挑战,勇敢去尝试和冒险。



    如果时光能倒流,我真的好想拉着那个9岁男孩的手,抱抱他并告诉他:


    “没有不会犯错的孩子,也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你放弃生命。我们都很爱你。”


    与此同时,想借这篇文章告诉全天下父母的是:


    “有时候,压死骆驼的,未必是最后一根稻草,而是每一根稻草。”

    从此刻开始,请好好爱那个“犯错”的孩子吧,给他温柔的倾听和耐心的引导,无论到哪一个年龄,他都需要你的拥抱,更需要你的理解。


    关于作者:米粒妈,美国海归、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,专注于科学育儿、亲子阅读、剁手推荐。


    友情链接: 戒毒方法

    海口明心心理咨询 琼ICP备16001789号-1 技术支持:海南布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