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件事会让结婚变结仇,为什么我们都在做?
前几天朋友聚会,聊起一个话题,为什么恋爱中的女人会那么作?
有位朋友说,不仅女人作,男人也作,而且作起来更恐怖。于是,她讲了自己和前任的故事。
有次,她和前任计划去泰国度假,却为买衣服的事情起了争吵。她看中了两条裙子,款式都差不多,但其中一条裙子是露背装,非常性感。
她就问男友的意见,穿哪条裙子好看,男朋友说都好看。
她是这么想的,在国内不好意思穿得那么性感,度假就穿最性感那件好了。另一方面,又不确定男朋友是否能够接受,所以就试试问他的意见。
看到男友也说好看,她就让店员包好准备付款了。
这时前任就问了一句:你真打算买这件?她觉得有点奇怪,你不是也觉得好看吗?
于是,男朋友就生气了,话也不说掉头就走。
她说,当时她和店员都懵逼了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。
后来才知道前任生气的原因。
用前任的原话来说:“你挑这么性感的裙子什么意思,你就不担心别人看着你的时候,我作为男朋友是什么感受吗?你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吗?….”
朋友说,开始恋爱的时候,没发现这人那么作,恋爱一段时间后才发现,他比女生还要作。
为什么恋爱才开始的时候,好像都还好好的,女的温柔男的贴心,可恋爱之后,就开始作了?
这让我想起网上有个婚礼的段子。
神父问新娘:你愿意嫁给他,深入虎穴,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,接受他二十多年累积的愤怒和内疚吗?
新娘:我愿意。
神父又问新郎:你愿意娶她,把你家变成主战场,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,接受她二十多年累积的嫉妒和仇恨吗?
新郎:我愿意。
神父说:现在我宣布,你们正式结仇!
一个平时不‘作’的人,在恋爱关系中却变得越来越‘作’。很有可能是,你成了他很重要的客体,而他正在跟你呈现,他与客体的原始关系模式。
客体关系理论会这样来理解:你和重要的客体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模式,是因为你童年的时候,和父母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模式。
我在其他文章也提到过,那些被制定了喂养计划的孩子,长期处于要么吃不饱,要么吃到撑的状态。孩子会有愤怒,有情绪,但又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。
这时候,有些孩子吃饱了就会开始吐奶,以此来表达自己,对妈妈又爱又恨的情绪:我需要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来,但是我又离不开你。
这种感觉,就很像我们平时看到的,在恋爱中很‘作’的女生。
比如,女生发脾气对男朋友说:我才不稀罕你呢,滚开,离我远点。
男生可能会觉得女友在气头上,还是先避避风头。
但是当男友真的离远点的时候,女孩可能又会说:你为什么离我那么远,你就不能来哄哄我吗?叫你滚你就滚…。
然后男生又会靠近一点,想再安慰女友,这时女孩又开始攻击男友:你这个坏蛋,你这个没有用的男人,你这没良心的东西…。
大多数的时候,这个男生会很困惑,她究竟是想要我远点还是近点,很难把握。
男孩就会觉得这个女生很‘作’,随着矛盾的增加,俩人之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脆弱。
有个测量婴幼儿对母亲依恋状态的实验,叫陌生情境测验。
母亲与孩子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玩具的房间,当孩子安静下来开始玩玩具时,便有陌生人加入。
之后,相继有母亲离去、陌生人与儿童相处、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、母亲离去儿童独处等情境。
在妈妈离开后,有的孩子会表现出苦恼,但妈妈回来后,依然可以亲近妈妈,安心的继续玩玩具。
有的孩子,会表现出妈妈离开和在这里都无所谓。
还有的孩子,对妈妈的离开表示强烈反抗,母亲回来,孩子会去寻求与妈妈的接触,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,甚至发怒,不能再去玩玩具。
这个实验把依恋类型分成三类,安全型依恋,回避型依恋,矛盾型依恋。
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·鲍尔比认为,依恋是一个持久的情感联结。
依恋行为是人类“从摇篮到坟墓”一直发展的行为系统,而成人的爱情和儿童对他的依恋对象所感觉到的爱,是非常相似的。
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,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。
我们之所以在恋爱的时候会变得‘作’,是因为我们把恋爱关系母婴化。
作,是为了什么?
有位来访者说,每次回家的时候,一想到妈妈的身体靠近自己,就觉得难受。
妈妈有时候会对她抱怨,说为什么女儿不和自己亲近。
但是不知道为什么,妈妈主动来牵她的手的时候,她会很紧张,身体总是不由自主的排斥。碰到俩人一起出去的时候,她也会和妈妈保持一些距离。
她说,从小到大,妈妈都没有好好抱过自己。
小时候跟妈妈出门,妈妈从不牵着自己。有时候停下来买东西,或者要走另外一个方向的时候,也不会告诉她,她必须靠自己,紧紧地盯着妈妈的身影,生怕被妈妈丢下。
所以,妈妈靠近的时候,她会很难受。
这份难受,很可能是一种防御,防御自己对亲近妈妈的渴望。
因为从小想亲近而不得,渴望变成了失望,变成了绝望。对妈妈的的依恋,也从爱,变成了恨和怨。
她说,后来遇到了她的先生,一开始她对这份感情好像没有什么投入,不冷不热。后来对这份防御有了觉知之后,她也开始‘作’了起来。
作,是因为对爱还没有绝望,仍然希望在关系中得到爱。
作,既是对依恋对象的测验,也是在寻找爱的证明。
作,就像是性格上的一道伤痕。
在亲密关系把伤痕打开,‘作’给对方看,是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。
作,不过是想再找一个人,好好的爱自己,抱抱自己。无论自己怎么样,无论是哭,是吵,是打,是闹,只希望他能抱着我,就好了。
每个人都有可能逐渐地从回避型依恋,先变成矛盾型依恋,再变成安全依恋。
回避型依恋:是对爱的绝望,根本不信任能建立深情,所以不敢尝试;
矛盾型依恋:是仍然希望得到爱,但又极度恐惧失去爱,所以内心的矛盾在现实制作了冲突;
安全的依恋:是将稳定的客体纳入了自己的内心,而不再恐惧失去爱与关系。
去看到自己的依恋模式,觉知自己对依恋的防御和矛盾,也许可以改善你的‘作’,因为它不仅会影响你的亲密关系,也会影响你的亲子关系。
除了自我觉知,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。
好的稳定的咨询关系,就好比吸收了新的客体关系经验,这对自我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。
那些很少被抱过的朋友,问问自己:你何时曾被父母好好的抱过?你是否还记得当时被拥抱的感觉?
如果你从小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和拥抱,那么不妨试试,多拥抱一下自己。
也在心里,好好的拥抱自己内在的孩子,告诉她,即使没有人,你也会好好爱着她。
长期招募团体心理成长小组组员
定期招募周一心理读书小组成员
程毅君
在关系中修行-----带你开启认识和自我发现的旅程(海口地面团体)
人际取向动力性团体心理成长小组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FhsRyGCTh-eXrNXoIHqdQQ
海口明心周一心理读书小组(地面)带领者:程毅君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oxrnaMBXrVRW7VEibZeXPQ
在团体的”此时此刻”中发现自我---人际取向动力性团体心理成长小组(网络团体)
带领者:程毅君邹琴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FB1tUiZjxwpNlvmteal9Xg
海口明心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地址:海口市大同路华发大厦A1708室
咨询电话:66712806 18907571662
www.hkmingxin.com